在成都市的一条不起眼的小巷里,有一个温暖的故事,讲述了保姆高玉清为一个家庭奉献了44年的青春。当她得知可能被“辞退”的消息时,爱体育APP她默默地收拾行李准备离开。然而,最终的真相远比她预想的更加温情。这是一个关于爱与奉献的真实故事。
高玉清的命运从未轻松过。她于1919年在成都的一个贫困农村家庭诞生,家境贫寒,连一顿饭都成问题。年纪轻轻时,为了减轻家庭负担,她被迫嫁给一个陌生男人。虽然婚后有了孩子,但命运并没有给她丝毫宽容——两个孩子先后夭折,丈夫也因病去世。失去了依靠的她被婆婆赶出家门。回到娘家后,她成了村里人眼中的“扫把星”,连温饱问题也难以解决。
“我还能做什么呢?”高玉清带着满腹的愁绪流浪到县城,靠做些零工勉强度日。直到有一天,房东介绍她到当地一个家庭做保姆,这一决定开启了她人生的新篇章。没想到,这个选择不仅改变了她的一生,也让一个家庭从此多了一位“母亲”。
进入刘家后的高玉清,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保姆,却很快成为了这个家庭的“妈妈”。20世纪50年代,刘志台夫妇刚刚迎来第一个孩子,急需有人照顾家里。高玉清非常勤劳能干,尤其擅长做饭,很快赢得了全家人的信任。徐曼云回忆道:“她不仅是我们的保姆,更像是我们的亲人。”
随着岁月流转,高玉清的角色早已超越了雇佣关系。她的无私付出,逐渐填补了这个家庭的空缺。当奶水不足时,她跋涉百里去寻找偏方;当孩子们闹别扭时,她总能耐心开导。即使在经济困难时期,她主动提出节省开支,只为了让孩子们过得更好。“这些孩子就是我的命啊。爱体育APP”高玉清曾这样感叹。
然而,1966年,特殊的历史时期来临,刘志台夫妇被迫下放到农村,留下了六个孩子和高玉清。那时,有人劝她离开:“这不是你的责任,何必如此自讨苦吃?”但高玉清却坚定地表示:“我是这些孩子的母亲,我不能抛下他们。”
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,高玉清白天忙着喂猪、种田,晚上织布补贴家用,还供孩子们上学。最困窘时,她甚至卖掉了已故丈夫留下的手镯。“只要孩子们能读书,累死也值。”十年后,刘志台夫妇回家时,家里竟然依然井然有序,孩子们健康成长。这一切背后,正是高玉清用辛勤与泪水换来的奇迹。
随着刘家搬进城市,高玉清也随他们一起搬到了新家。她依然操持着家务,见证了孩子们成家立业的过程。1998年,刘志台因病去世,他的孩子们曾想为高玉清请一位保姆,以减轻她的负担。然而,听到这个消息的高玉清误以为自己要被辞退,悄悄收拾行李准备离开。
幸运的是,徐曼云及时发现了这一误会,并为她解释清楚。高玉清听后感动得泪流满面:“我以为你们不要我了……”徐曼云握着她的手说:“没有您,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生活。”最终,高玉清主动提出搬进养老院,说自己不想给大家添麻烦。然而,她的“儿女们”依然常常来看她,陪她聊天、带她去玩,让她感受到家庭的温暖。
2007年,高玉清因病瘫痪,刘家女儿将她接回家悉心照料,每天陪她进行康复训练。2015年,高玉清迎来了她的96岁生日,刘家子孙齐聚一堂为她庆祝,并拍下了全家福。那一刻,她依然是整个家庭的中心。
高玉清的故事深深感动了我们。她的一生充满波折,但她的真心付出赢得了刘家人深深的敬重和爱戴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爱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血缘,而是通过一份份无私的关怀和付出。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将永远不会过时。
如今,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雇佣保姆或钟点工,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些默默为我们付出的人呢?是否可以像刘家一样,把他们视作自己的家人?也许,这正是高玉清故事给予我们的最大启示。
你有什么类似的故事吗?或者你身边是否有这样感人的经历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。同时,你认为长期雇佣的保姆是否应该成为家庭成员之一呢?我们期待听到你的声音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